无缝焊管生产技术是德国发明的,此后技术主要在德国。美国是电阻焊管(ERW焊管)发展的先驱生产技术。自诞生以来,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。在此期间,美国一直是技术进步的主角。其他国家只能期待项目,采用引进技术的方法。美国人 Elihu Thomson 发明了电阻加热在焊接金属上的应用。1900年前后,出现了大量基于汤姆逊原理的制管方法。几种典型的方法有:美国标准焊接公司发明的方法;德国人 R. Kronenberg 发明的方法;挪威Soennichsen发明的方法和圈阻力法。虽然这些方法很快就消失了,
Elihu Thomson (1853-1937) 出生于英国,是一位能力出众的电气工程师。1892年,他与爱迪生共同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通用电气公司。正是这位电气工程师发明了使用电阻热(焦耳热 Q=I2R)的焊接方法。汤姆森一生获得了近700项专利,不仅包括交流电机和变压器,还包括多种电焊方法,主要涉及钢板、线材、棒材和钢管的闪光对焊、点焊或搭接焊。但是这些专利都没有直接涉及当今的电阻焊钢管工艺。尽管如此,我们应该看到汤姆森对电阻焊管起源的贡献,
1900年,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Standard Welding公司将电阻焊技术与高频钢管技术相结合,获得了专利。该专利的工艺步骤包括:首先形成具有开放焊缝的钢管,然后将电流施加到与两个边缘接触的电极棒的边缘,同时形成加热边缘的对接焊。其他挤压辊。
该专利的关键在于电极辊中心与挤压辊中心的距离。该距离必须正确设置以抵消频率的不利影响。Thomson 和他的合作伙伴基于这项专利设计了一个装置,可以生产用于自行车车架的薄壁、小直径钢管。这是最早的商用电阻焊钢管产品。
随后,德国也采用类似的方法生产电阻焊管。第一个是 Kronprinz 的 Rudolf Kronenberg。他成功地将自行车轮辋的钎焊转化为电阻焊,并根据他在轮辋成型和变压器生产方面的经验,建立了类似于标准焊接的高频钢管单元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钢管厂生产自行车车架。此后,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多条使用交流电生产高频钢管的生产线。
电阻焊管起源于1890年代。有趣的是,自其诞生以来,几乎每 10 年就会出现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。电阻焊管的早期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:起源阶段、商业应用阶段、多频阶段、中频变频阶段和高频阶段。
作为历史回顾,该文本侧重于 1880 年代之前的事件。此后,电阻焊管生产技术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,但在卷材原材料、焊接技术、自动控制技术、信息化管理、无损检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。
自电阻焊管发展以来,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管品种,超越无缝钢管,应用于各个领域。